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发布!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那些学习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哪了?是继续坚持学术理想选择深造?还是奔波于职场,在文化产业前沿领域真枪实战?他们又留在了何处?是不甘于平庸在北上广深顽强生存,还是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旁?学文化产业一般会找什么样的工作?文产专业难找工作是真的吗?怀着好奇与若干问题,小编们针对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们投放了调查问卷,后期形成了《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那些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他们来告诉你答案。


国内文化产业专业开设的时间只有十五年。十五年,产生了十二届的毕业生。那些毕业了的年轻人,后来都去哪了,都在干些什么?为了摸清当前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和就业状况,我们针对全国各大高校攻读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加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占32.24%,女性占67.76%,恰恰反映出该学科当前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本次调查涵盖了大部分设有文化产业专业的高等院校。既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又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语言类和艺术类大学,还有曲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


学历分布


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占78.54%,硕士毕业生占20.2%,博士生占1.22%,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以本科生为主体。


一、文化产业毕业生深造概况


多少人选择继续深造?他们都去了哪儿?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了境内升学、出国(境)深造。其中,本科生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占比41.9%,就业的占比53.1%,创业的占比1%, 暂无打算的占比3%;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读博的占比11%,就业的占比81%,创业的占比3%,暂无打算的占比4%。经过大学四年通识教育的学习,不少学生选择继续扎根在学术的海洋里。硕士生毕业后,投身就业的浪潮又是他们中绝大多数的选择。


毕业生的选择方向


选择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并不多,但每年都有人为了更高的学术理想、“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梦想和“海归”的一纸文凭而选择留学的道路。英国、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青睐。英国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华威大学,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向来是文化产业专业留学生的首要考虑。



选择境内升学的毕业生,多数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武汉、济南等城市就读。一是因为该类城市开设文化产业学科的高校较多,二是因为该类城市多为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城市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


毕业生选择的深造专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将近四成的毕业生决定在文化产业领域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部分学生选择了攻读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艺术管理、社会学等专业。虽然选择不同,志向不一,但大多数选择仍在人文社科的范畴内,可以触类旁通,互相对话。


为什么选择继续深造?


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过半学生希望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能力,以期更契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将继续攻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的宋同学表示,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个人感觉对于所学、所感兴趣的事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能够在观点和方法论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在热衷的研究方向上,能够小有起色。


而部分学生在考研、考博期间换了专业,是因为“对文化产业专业不感兴趣”,少部分学生更认为“什么专业无所谓,选择深造是因为当前学历就业压力大,单纯为了获得高学历”。在社会就业压力不减、本科生遍地走的今天,研究生学历仿佛成了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


对于选择当前学校继续深造的原因,更多的学生看重学校背后的城市资源,以及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导师的学术能力。“圆985、211名校梦”的因素固然存在,但已然不是主流,学生们更看重的是学校所在城市的平台、学科的排名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如今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继续攻读文化创意产业的李同学表示,英国是文创产业兴起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当地留学,能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在异乡独立生活,体验区别于中国的教育方式,对于自身思维方式、气质和眼界的提升很有帮助。


二、文化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关于你的第一份工作?


工作地点的倾向城市


毕业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答案清晰可见。近半数的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城市逐梦,将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相比之下,选择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青年”少得可怜。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毕业生就业地区的分布,与学科建设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线、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文化及相关企业、园区以及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们想要“专业对口”,必须扎根在文化氛围浓厚、文创产业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圈子里。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领域


尽管部分学生(40%)吐槽文化产业“专业不对口”,但他们显然更青睐于专业对口的工作。在“期望的工作领域”一栏的调查中,影视、传媒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领域就业的“香饽饽”;互联网行业的就业热潮蔓延到文化产业领域,成为了文化产业毕业生的又一大就业选择。除此之外,文化产业毕业生在旅游、演艺、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关注度也不低。


毕业生工作选择的影响因素


对于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毕业生们更看重工作的“薪酬福利”。工资待遇、五险一金、是否落户等现实问题,永远是毕业季求职季的热门话题。针对具体的工作薪酬,多数文化产业毕业生选择了“5001—8000元”这一区间,低于国内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薪酬(8431元)。


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


在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上,国企、事业单位和民企同样吃香。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比较稳定的单位,依然受到毕业生的欢迎,但民企、外企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觑。


文化产业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形势一般”派(43%)和“形势严峻”派(40%)平分秋色,他们认为,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少,找到合适工作的信心不足。今年共有834万大学生毕业,这个数值比以往的每一年都高,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国考、考研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和2018年相比,今年国考的招录人缩减了49%,研究生考试的报录比从去年的58:1增加到87.5:1,更多的人因此踏上了求职的道路。


三、文化产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往届生求职首选网络招聘,线上投递依然是主流。


调查数据显示,在文化产业往届毕业生中,当前工作选择通过“网络招聘”方式的群体占比最高,达到48.33%。网络招聘平台方便快捷的特性,获得了毕业生的青睐。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移动APP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平台的整合与优化,使得线上投递已成为求职主流行为。选择通过熟人介绍的占比也较高,达到25%。相反,通过“校园招聘会”的占比只有5%。


毕业生选择的求职途径


对于“哪种求职途径最高效”的回答,“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会”“熟人介绍”占据前三名,占比分比为35%、23.33%、21.67%。这三种招聘方式由于信息的直达性、透明性、可靠性等特性,牢牢占据了高效求职途径的前三名。


各求职途径高效性


行动执行力与人际沟通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能力因素。


根据“所在单位比较重视哪些能力”的调查结果,排名前三的因素依次是:行动执行,占比83.33%;人际沟通,占比71.67%;工作经验,占比51.67%。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渴望。对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求职者高效的行动执行力,要求求职者能够迅速完成交代的任务。同时,团队合作也需要求职者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反而不是最为看重的。


企业重视的能力因素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毕业生工资逐渐增加。


根据问卷结果,工作年限和月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5,说明月收入和工作年限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数据结果来看,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主要集中于5000-8000元之间,占比达38.33%。而在20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区间的都很少。文化产业毕业生的起始工资属于平均水平,未来,随着就业年限的增长,工资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工作领域分散,满意度高,民营企业占据多数。


文化产业由于其涵盖领域广,在学校各领域方向均有涉猎,因此在就业领域上比较分散。根据调查数据来看涵盖了影视、演艺、广告、会展、出版、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在企业性质上民营企业占据了多数,占比达50%,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党政机关则紧随其后。在就业满意度上,95%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是满意的,而在满意因素的排名中,稳居前五的则是“工作环境舒适”“工作比较稳定”“薪酬福利好”“工作氛围融洽”“与兴趣爱好相符”。在工作经历上,71.67%的毕业生只有1至2家工作单位的经历,26.67%的毕业生有过3至4家。


毕业生就职企业性质


毕业生当前工作满意度


当前工作满意度因素


毕业生工作单位更换次数


二次择业时,薪酬待遇依然是优先考量因素。


对于毕业生而言,每次择业换工作都需要考虑能够给自己哪方面带来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在二次就业时,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名前三的是“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及机会”“行业发展前景”。而“专业对口度”则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毕业生们希望自己在工作单位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与企业和行业一同成长进步。


毕业生二次就业的考虑因素


四、 文化产业毕业生创业概况


创业激情高,挑战自我成为毕业生创业者的新标签。


根据调查数据,在创业原因的选择上,“挑战自我”“增长见识和经验”“投资回报高”成为排名前三的原因,而“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工作”的只占比11.11%。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毕业生自身创业的意愿强烈,并且富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喜欢挑战性的事物。对于创业领域的选择依然广泛,从演艺、广告、互联网到教育培训、酒店餐饮、房地产等均有涵盖。


毕业生创业原因


热情志向和创业方向了解不深分别成为创业过程中最需要和最困难因素。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的困难也很多,极大地考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创业最渴求的因素方面,“个人强烈的热情与志向”和“个人或团队的研究项目、成果或专利”分列第一,占比达到55.56%。在遇到的最大困难上,“对于创业方向、领域的了解程度不够”成为创业者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资金不足”“个人能力不足”也分别占到22.22%。


创业最渴求的因素


创业面临的困难


近半数毕业生创业者没有上过创业指导课,但他们却认为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有44.44%的毕业生创业者没有上过创业指导课。而在上过创业指导课的创业者中,又有22.22%的人认为创业指导课程收效甚微。但同时,有66.67%的创业者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指导效果。


创业指导课程的效果


创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五、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建议


对于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毕业生们给出了具体的建议,现选取部分代表性观点如下:


“文化产业专业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但与社会人力需求脱节,很多单位很少会招聘文化产业专业,国有单位报考也鲜有招聘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议要解决:国家发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招聘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行业其实都会涉及到文化产业,可以根据同学未来就业意向去划分文化产业学习的方向。使专业更细化,学生就业也更有目标。


“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应该有方向侧重,比如电影产业,或者游戏产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学方向不要太大,给学生一些发展方向,不然在校期间会比较迷茫,不清楚以后的就业路径,很容易变得杂而不精,多一些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第一,确定明确二级学科隶属关系,挂靠关系不适合专业发展,可以适当借鉴中传从小到大成立专门学院。第二,引进社会师资力量,产学研全面发展。第三,打通社会实践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第四,政府资助和引导。”


另外,根据调查数据结果的关键词分析,“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和“细化专业方向”相关建议出现的比率分别占到88.61%和65.23%,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和细化专业方向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学子的迫切心声。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文化产业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既要靠学校教育,更要靠社会教育;既要依托现有院校关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专业的培养,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的培养。


细化专业选取方向。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但同时它不可能把所有被交叉的学科都包含进去,而必须有所侧重。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一方面,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整合形成特色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设置,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章:看客inSight,《我以为考上了985,就不愁找工作》


END


责   编 | 曹   峰  邢   拓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

老范说文 | 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的问题何在?

产销不对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范周:如何学好文化产业?

范周 | 两会闭幕,文化产业人都应关注这些“大趋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